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HOME 2025:想家計畫」 合眾探討未來居住樣貌

By 欣建築2016/03/03
article cover

圖片說明:攝影/何?融(何熊貝)


十年後,我們將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由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發起策畫的明日博物館計畫第六檔展覽《HOME 2025:想家計畫》回歸到人的最基本生活單位─「家」,聚焦於住居議題上,邀請社會大眾共同思考十年後的生活樣貌!

〈明日博物館〉展覽計畫是忠泰基金會自2007年起實踐明日美學的行動平台,更是一個因應社會及時代多變性而產生的博物館概念,持續探索充滿未知與挑戰的未來。《HOME 2025:想家計畫》作為第六檔明日博物館計畫,自2015年5月起,邀請阮慶岳、詹偉雄、謝宗哲等專業者組成策展團隊,媒合設計/建築專業者及中堅企業組成合作團隊,以創意構想結合研發產業鏈,共同針對臺灣所面對的各種社會經濟環境議題,探索未來的居住型態與環境,在願景與技術研究發展兼具的基礎之上,共同為2025年的「家」做出生活想像提案,誘發專業界開啟熱烈討論,鼓勵全民共同思考未來生活可能樣貌,開創具有社會價值的宜居設計。

在歷經將近一年的討論交流及四場工作會議後,日前於實踐大學舉辦階段成果發表「Home 2025想家計畫研討會」,以文件展形式展出,供社會大眾與學術界參考與交流。本計畫最終預計於2016年9月挑選精彩成果,製作成《HOME 2025:想家計畫》大型展覽,期待共同完成一幅「可見的居住未來想像圖」,開啟「家」的定義!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現在就先隨著小編的腳步回顧日前「Home 2025想家計畫研討會」當天由眾多設計/建築專業者及企業組成合作團隊,以「創新素材研發、感知空間、資源&能源、共享&連結」等主題所進行的提案內容,一窺對未來「家」的想像,共同探討未來的生活樣貌。

主題:創新素材研發
陸希傑+何炯德Ⅹ國產建材實業:混雜登錄的棲居方式 Inhabitation of Hybrid Registry
人們對於未來建築居住的方式以及材料的追求會不斷的演進與升級,然今年有許多新的材料正被研發出來,例如荷蘭發明了可以自我癒合的混凝土,進一步探討混凝土如何從無機物轉換成有機物的狀態。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王?Ⅹ國產建材實業:軟水泥牆 Soft Cement Wall
如果透過可塑性的混凝土來增加每個人所需空間的大小,就是創造出可以不斷推動捏塑的混泥土牆,然其中最為困難的地方在於這些牆面如何能夠維持在被捏塑出來的狀態,如果成真那現在人們所擁有的生活空間即可成長許多。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楊秀川+高雅楓X國產建材實業:質地感知的塑性
希望透過以混凝土作為更輕薄的材,被顆粒化之後就可以壘疊與重複排列之後可以塑造出許多有趣的結構與可使用的狀態,而讓人的生活空間更為簡單與純粹。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王家祥+蕭光廷Ⅹ佳龍科技:Merge – 融合
地球開始生病了,為了改變這個狀態,人類必須開始重新使用所有的物品元材料,所以希望創造出可以充分被利用的材料,根據人生不同階段去將可再利用的材料融化或結合進一步改變物件的試用方法。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陳右昇+邱郁晨Ⅹ佳龍科技:移動式核心住宅 Mobile Core House
移動式的核心住宅希望透過家具空間的組合為依據,進一步打造更符合未來生活的房舍,例如可以大量更動機能的地方就是公共空間,因為私密空間的使用方法,在未來50年內人體的尺寸應該都不會改變,且在房價高漲的今日,可以停在停車格內的移動式空間不僅提供了自由度也降低了房貸負擔的壓力。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主題:感知空間
許棕宣Ⅹ台灣森科:阿蘭那
阿蘭那不是一首歌,而是一種狀態。阿蘭那在金剛經裡頭所提為寂靜,是一種摸索與尋找的過程,藉由我與第二個我以及外面的另一個我所對話的答案,藉由收集每個學生的作品,再透過自己的我與學生的作品產生對話,進一步與臺灣森科尋覓空間與時間的原型。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翁廷楷Ⅹ長虹建設:中繼住宅的合作之家(寵物住宅計畫)
希望透過住宅將人重新連結在一起,而那個連結與當下在發生了什麼事之後,你會先想到誰?那裡就會是家,然臺北的家庭數逐年增加,但人口數卻不斷減少,那代表著家庭關係的流失,所以希望藉由中繼住宅將人重新連結,成為新的匯集地,讓人可以選擇對象固定溝通居所。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曾志偉Ⅹ春池玻璃:山洞:類生態光學冥想屋
以玻璃材質作設計發展《山洞:類生態光學冥想屋》希望透過回收技術等,找回對於家的重新定義。玻璃,在物理上,可以阻隔空間;在心靈上,則是創造出穿透且無隔閡的感覺。以光、水、食(魚菜共生、熱(熱能儲存),藉以氣壓差隔絕戶外與室內,讓水與空氣能在裡面流穿並與自然空間結合。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林建華Ⅹ新光紡織:紡家計畫 Spinning House
家庭型態的改變與三口之家、多元成家等問題,但是現今的居住空間分隔的方式,是否能夠符合未來發展,然現在的空間是否已經因為時事與群眾漸行漸遠。如果利用織品是不是可以在一個空間之中,同時滿足空間使用但擁有不同觸感、硬度等,且讓布的延展性與維度紡織狀態就可以紡出交合的空間。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主題:資源&能源
吳聲明Ⅹ新能光電:micro-utopias
國民政府來台時,第二任市長覺得混凝土建築可靠又好用,所以蓋了許多4?5層樓的公寓,而這些房子有60%以上屋齡都超過30年。然房子健檢會耗費許多資源,而如何讓這些老舊房舍如何擁有新的可能性,那就是透過光電系統、鋼軌系統,即可以擁有新的能源方式以及增加空間的方法,也可以重塑曖昧的生活空間,並提供更多新生空間來添增生活可能。建築師就是提供一個機制、而完成建築的是社區的居民與周邊的公民。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黃聲遠+劉崇聖+王士芳Ⅹ利永環球科技:2025,站上我們的屋頂
家,擁有不同的溫度。田中央團隊回家拍了許多關於自己家的空間,重新找回自己對於家的定義。家的定義很抽象,但最終脫離不了分享與陪伴。而都市空間的「家」就是變得更為垂直,而屋頂則是另一個新的平面。透過感知薄膜打造成類似葉子的裝置不僅傳授訊息也接受居民的需求,並成為社區的公共空間,讓社區成為更大的互助家庭關係,讓家成為另一種「大家」。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方尹萍Ⅹ春池玻璃:春池當鋪
物質+時間+現在三種線型因素加在一起是新的世界。而街頭上我們可以發現我們的能量與活力在哪裡,例如街頭有許多爺爺奶奶都不斷地在做回收的工作,而把別人不要的變成新的能量。如果能讓人們體驗重新塑造或是,將家裡不要的玻璃當掉,然後累積點數並從中獲得獎勵,如課程、或是商品。讓再利用的堅持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主題:共享&連結
廖偉立Ⅹ常民鋼構:The Second City – 都市代謝構築計畫
透過將鋼骨構架以及周邊元件作為房屋構建的依據,就由一塊街廓,開拓新創行業的青年並邀請他們進駐。除此之外,把街廓當作自己的家將公共空間,例如公共廚房、公共澡堂等,不以都更的方式改變都市,反而是以「活化」作為更新的目的與目標,進一步探討都市在長年發展下的都市涵構。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劉國滄Ⅹ樹德企業:家盒櫃屋 Garden Box
收納是居住一定會遇到的事情,如果10坪小屋那我們該怎麼妥善運用空間的每一個角落。在即有空間創造提升生活品質,劉老師透過現有的工業材料,在不干涉老屋的空間,使建築保持純粹並改善生活空間,獨居所需要的空間即可像行李箱般打開,且擁有許多不同機能。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林聖峰Ⅹ初鹿牧場:HOMESCAPE
臺北幾十年的發展之中,我們很習慣在城市的縫隙中找到住商混合的空間,也可發現我們對於許多空間的使用,例如:騎樓。如將建築改為單位來看,我們將可以清楚理解出可能的單元性,透過盒與盒的交疊、交錯空間,進而產生實與虛,藉由扭轉或移動的方法來回應環境的物理環境,例如陽光漫射與室內導風等等,管狀的結構支撐與懸吊許多可視為樓板的空間,使結構系統會因此而發生一邊,並於外層形成穩定的狀態。框架的變異則會讓內部的實體與外部的虛牆產生另一個互相辯論的關係,本質上,對於這樣的自由狀態辯證與想像,透過技術、結構、系統而進一步提問。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王治國+劉冠宏Ⅹ長傑營造:里港長傑工共集居
迷信讓劉冠宏意外因為Home2025的機會有了新的合作夥伴。科技其實沒有辦法更改人類長久於心中的終極問題,因為那跟內心價值有關。而騎樓與內庭是因為氣候的關係所出現的空間,如果將騎樓延伸至其他樓層的除了遮陽之外,還可以擋雨遮雨並導入更多於騎樓會發生的行為,且可以將這樣的建築模式擴大與延伸。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方瑋Ⅹ台灣森科:HOUSE BLOCK / 積木之家
臺灣建築業未來即將缺「工」,然如何能夠將許多工法結合在一起並能夠以少量的人力施工完成。人很喜歡在陽台尋找自然而開始種下盆栽來尋找綠意,所以建築構件應該取之於自然,並使其更貼近自然。寵物與臺灣人似乎已成為了家的一部分,所以空間的想像也應該將牠們納入思考。都市山葵以CLT的10x10單元製成可以堆疊的建材,空間的疏密會讓人有種處於「之間」的關係,使人可以在建築這中尋找到自己的空間。臺灣的文化不會在短時間內出現,然透過不斷地作設計並研究、驗證之中,而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圖片說明:圖片提供/龔書章




《HOME 2025:想家計畫》前導紀錄片



[延伸資訊]
>明日博物館(六)HOME 2025:想家計畫 活動官網
http://www.jut-arts.org.tw/cht/project_detail.php?serial_page=136&serial=51
====================
撰文側記、攝影/何?融(何熊貝)
文字提供/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圖片提供/龔書章
編輯/吳宜晏


更多建築相關活動資訊,請上【欣建築-現場直擊】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50146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
HOME2025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忠泰建築展覽住宅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